《急诊科医生》:在现实的缩影下传递美好愿望
发布时间:2017-11-16 22:40 【来源:中国E时尚】
无论是《外科风云》还是《急诊科医生》,最令人佩服的勇气,是在不避讳展示医患纠纷的同时,致力于表现医生在医院的工作日常。
《急诊科医生》海报
这两天,《急诊科医生》播到了新型病毒感染的剧情,急诊科被封锁,何建一和江晓琪一度同护士被困在诊室里,与患者一起,生死未卜。也许有观众看到这里会觉得,这一场面过于戏剧化,那可能是因为他们没经历过非典。或者在非典时期,身边没有医生朋友。
非典横行的那一段日子,我还在上学,周围同学人心惶惶,每天都能听到同学的邻居,朋友,感染,入院,甚至死亡。当时我的一个好朋友母亲是北大医院儿科的专家。我的这位朋友为了阻止他的妈妈自告奋勇冲在一线,和他的父亲合力将其母反锁在房间里,任凭其拍门,呼喊,不予理睬。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只要我妈活着。
后来听他讲述,那时候不停的有病人从病房里偷偷跑出去,进去一家超市,就又带来新的一批感染者。无数的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在病床边被感染,最快的几十分钟就离开人世。
说到这里,我们还会觉得《急诊科医生》的这段情节是戏剧化和不真实的吗?
医生这个职业,在中国的社会里,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因此影视剧但凡讲到医疗行业,也总是话题与矛盾并存。无论前些年的《心术》、《产科医生》,还是今年上半年的《外科风云》和现在的《急诊科医生》。
一直觉得《外科风云》有一些可惜,如果没有白百何[微博]事件,也许呈现结果会更好。很多人认为《急诊科医生》与《外科风云》,无论女主的性格,还是故事的设定,都非常相似。但其实,后者相比之下男主角的复仇主线更加突出,占比更大,主要人物描写相对更集中。而前者则更加注重多类型不同案例的展示,以及每个医生的个人性格挖掘,和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并侧重展现不同的社会人群以及各类社会问题。虽然同为医疗行业剧,但风格不同,角度不同,唯有传递的真善美价值观是一致的。
《急诊科医生》剧照
传统电视剧创作者的保障:“老套”的质量水准线
拿起IPAD看《急诊科医生》的第一集时,片头曲响起,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那种复古的旋律,我仿佛回到了90年代,在新闻联播之后,全家一起坐在了电视机前。没错,导演郑晓龙,正是给观众带来过《编辑部故事》、《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耳熟能详经典作品的人。更年轻一点的观众知道他,大多是因为那部家喻户晓的《甄嬛传》。
《急诊科医生》是晓龙导演的又一次迎难而上——都说行业剧是最难拍的。中国的医患关系如此复杂,这让每一个触碰该题材的影视创作者,都格外小心谨慎,生怕越线,同时又要禁得住观众挑剔的眼光——谁还没去过医院看过病啊?
剧尚未播出之前,导演就曾自信的表示,这次剧中相关的医疗信息,都由医学专家帮忙把关,确保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同时将前所未有的展现大量的病患案例,突出表现医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我在剧集播出后也询问过一些周围的医生朋友,他们大多表示,剧中案例的真实度是比较高的,术语的运用也较为专业。可见,在医学专业领域里,《急诊科医生》是下足了功夫的。
不过,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还不仅仅只是医生的故事。剧中借助诸多的急诊案例,为观众展示出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描述了一个个不同阶层的人物遇到的困境:不孝的子女拒绝赡养绝症老人;即将结婚却因烧伤离世的年轻小伙;皮肤护理却做出毛病的新娘;外甥车祸后不依不饶的小姨妈……每一个来到急诊科的病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医院虽小,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观众在一个个病例中逐渐代入,每当病人最终获救,看着屏幕里医生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屏幕外的我们也感受到一阵温暖;当病人在各种抢救措施无效后不幸离世时,我们也像这些剧中的医生一样,默默的悲伤。
《急诊科医生》没有避讳死亡,也没有将医生神化。他们能给我们希望,却也常常会无能为力。
《急诊科医生》抢救病人剧照
在所谓的新媒体时代,剧集类型化更加分明,目标受众更加明确的大环境下,《急诊科》依旧秉承着传统电视剧的节奏和叙事手法,以高密度的案例为主题带来层出不穷的戏剧冲突,同时辅以女主角的身世调查,男女主的爱情渐进等。整体设置没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划分,老少皆宜。这也印证了晓龙导演及其团队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电视剧是大众化艺术。
在日趋分众化的市场大环境下,我们很难评判这个理念的对与错。但就《急诊科医生》而言,这种理念的坚持加以认真的创作态度,所带来的呈现结果,是好的。该剧无论从收视,播放量,还是讨论度好评度来说,都保持在了不错的水平线之上。
王珞丹剧照
“冤家路窄”:王珞丹[微博]和白百何没完没了的“纠葛”
看《急诊科医生》的相关评论,会发现,有很多是争论女主角王珞丹和《外科风云》里白百何谁更优秀的。想想其实有些可笑,两个外形,戏路有一定相似度的演员,一遇到可能存在的重合点,都会引发类似的争议,而且这么多年,经久不衰。不少观众和网友也乐此不疲的拿两人进行比较,在键盘前频频站队。
但我想说的是,仅以《外科》和《急诊科》两部剧的对比来说,两个人从演戏的角度,都是完全合格的,表现出了角色应有的一切。况且,我们不能因为外形和参演剧类型有些相近,就说两人的角色也完全一样。实际上,在两部剧中,两个角色的性格差别,包括经历的设定差距,都还是很大的。
王珞丹从《奋斗》一炮而红,实际成名早于白百何。当时的米莱,也可算是一众男人心中的女神。所以很让人奇怪的是,当年的女神,后来怎么会一度和葛大爷在表情包里绑定在了一起?只能说,明星在互联网时代被娱乐化消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每个人在成名之前之后,都要做好被“玩儿坏”的心理准备。
就《急诊科》来说,很多关于王珞丹的负评,包括那些“这部戏让白百何演会好很多”的评论,都是有些不负责任的。如果我们回看一下《奋斗》里的米莱,再看看现在的江晓琪,你会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王珞丹对角色的演绎,成熟了很多。表情的细节,情绪的拿捏,都比较到位。说她这么多年只会本色出演,客观上是不公平的。起码在《急诊科医生》里,她把一个有自己执念和坚持的女医生,演绎的有那么股子可爱劲儿。至于时不时蹦出来的英文单词,乍一听确实刺耳,但是听多了,也就习惯了。
况且,我猜她和我们一样,在每次英文出现的时候,也都会尴尬一下吧。只是我们可以选择骂她,她只能接受人物的设定罢了。
张嘉译王珞丹“老少恋”
“老少恋”违和吗?其实老张还没那么老
《急诊科》的另一个争议点,是关于男女主年龄差导致的“恋爱观感不适”。坦白说,在看到《急诊科》第一版长片花时,里面有一场张嘉译与王珞丹楼道接吻的戏。当时我也感到有些别扭,毕竟,从年龄上,张嘉译还是大出王珞丹不少的。包括在前两集,两人之间虽然走起电视剧里恋人最初始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路线,我仍然在怀疑他们为什么最终能走到一起。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似乎变的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了。
张嘉译不愧是身经百战的老演员,各类角色几乎都难不倒他。老张总能在不同的角色里,加入有自己性格特色的表演元素。在他用招牌式的走路姿势在医院走廊里穿梭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理解他,喜欢他。因此,王珞丹饰演的江晓琪爱上他,也就变得不那么难懂了。
真正的爱情是超越年龄的界限的,两个人在心灵上的互相慰藉,远大过外在的互相吸引。面对为每一个病人的离世而痛苦的江晓琪,何建一虽然劝其要承受职业所带来的心灵痛苦,但在面对病人时,依旧会告诉他们:我保你们母子平安。——本质上,何建一和江晓琪是同一类人,永远不愿意放弃。这份执拗,也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的核心原因。
在这个看剧先“看脸”的时代,大家习惯于一上来就因为颜值给一部剧“定性”。但却忽略了每一部电视剧打动你的,最终都是实实在在的情感。
当何建一的车后备箱上出现了一个自行车行李架,江晓琪一脸意外的看着他时,我相信很多观众会跟我一样暗暗为老何在撩妹上的机智点了一个赞。当急诊病房里,被隔离的何建一,护士长,吴靓都先后接到亲人的电话慰问,而江晓琪默默坐到一边时,会撩妹的老何又拨通了江主任的手机,那句“有我在”,难道不会打中我们的内心吗?
如果你因为觉得张嘉译和王珞丹的恋爱年龄感很违和,或嫌弃老张年龄大,没有所谓的颜值,就选择放弃《急诊科医生》,我只能说,很遗憾,你错过了一部还不错的电视剧。
张嘉译剧照
张嘉译在剧中问王珞丹:“我老了吗”?
人家老张,其实还没有那么老。
医者仁心之外,医生也是人啊
无论上半年的《外科风云》,还是下半年的《急诊科医生》,最令人佩服的勇气,都是在不避讳的展示着医患纠纷的同时,致力于表现医生在医院的工作日常。
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曾走进医院,面对诊室里繁忙的医生。他们见到你时的样子,态度,我们可以和电视剧里去印证,对比。他们在病人离开诊室后的状态,我们不知道,电视剧为我们展现,告诉我们,他们的欢乐和痛苦都是什么。
有些朋友会评论,剧里美化了医生。现实中的医生态度根本没有那么好。我想,首先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他们处理与患者关系的方式和心态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碰到态度不好的医生,就以偏概全。有一次,我在医院陪同夫人产检时,听到帘子里面的另一位孕妇被医生询问:“上次就说了你缺铁,为什么不吃我开的药?”答曰:“我妈不让我吃药,我们家现在改用铁锅做饭了,这样不也能补铁吗?”在帘外的我听了,苦笑不得。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发展还未达到均衡,核心资源相对集中。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大城市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每天面临超负荷的工作量,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很多反应和行为,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
不得不承认,医疗行业也有自己的黑暗面,不少医生没有电视剧里表现的那样善良。我们可以选择指责一部电视剧没有将龌龊和不堪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作为一部医疗行业剧,在当下应该激化社会矛盾,还是表达人与人相互理解的愿望?相信每位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江珊剧照
结语
《急诊科医生》还有一周多时间就将播完。争议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已经成为常态。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多么经典,水准超高的神剧。但是从中,我看到了一些美好,一些善良,一些幽默,一些现实。偶尔有些地方,它能让我的眼眶湿润一下;偶尔有些地方,它能让我会心一笑。我想,这也算足够了吧。(张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