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海明威、列侬的家(3)
2014-08-21 11:11 出处:
弗吉尼亚·伍尔芙
“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芙这样写道。她的著名文章《一间自己的房间》最初源自她在剑桥大学的一个题为“女性与小说”演讲,她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妹妹的怀才不遇的遭遇。这位被认为是女性主义先锋的英国女作家,伍尔芙自小在他父亲那有着海量藏书的图书书房内长大,她有着敏感的神经,有着敏捷超群的想象力,对万物的延展描写有着放射“意识流”的能力。
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他们掌握着钥匙和锁门的权力,他们可以身心独处不受打扰,可以潜心度过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可以随时约见想见的客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包括静心写作。
伍尔芙自己的房间,基本上什么装饰都没有,一张书写台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书写台面对着一扇有玻璃窗户的门,推开门,外面是一片绿盈盈的草地,听得见风划过树影的声音,安逸的气氛,没有忧伤,视野更远,则可以看得见数里外的山丘。
窗明几净的房子是让人愉悦的,勒·柯布西埃曾比拟说:“好像肺部更加充分地舒展开来,眼睛获得了辽阔的视野,精神被激发起充沛的活力;一片欢愉在内心洋溢。”
让·热内对贾科梅蒂说:我要想收藏一件您的人像雕塑放在家里,这个人必须足够坚强。贾科梅蒂问:为什么?热内说:您的雕塑一旦放在一个房间里,这房间就成了一座庙宇。
这个对话让我有了好奇心,贾科梅蒂的画室是怎样的?从现在能找到的老照片上来看,他那个位于巴黎伊伯利特一曼东街的画室绝对是“陋室”级别,然而正是他房间内错落摆置、处于创作中的雕塑作品,让这个空间绝不寒碜,反而发散光芒。
那是一个下午,我时常想起我和我的灵魂曾踏入过一座有“静气”的房子,那是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建造于1929年的巴塞罗那万博会德国馆,我觉得是这个特别大而不当的人类盛事上对人居艺术最有建设性意义的一座建筑,不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宣告书,也是“少即是多”美学革命的序曲。8根金属柱,薄薄一片屋顶,大理石墙与通透玻璃的空间布局,建筑师在空间内摆放的现代女神塑像,更是让整个空间深得优雅的灵魂。
对于描述这一切,英文有一个万用万灵的词——Elegance,而中文则可以幻变出多个组合:优雅、风雅、高雅、雅致、文雅……如果你要问,哪种“雅”说起来更雅?这个真是个拗口的哲学命题。我甚至想用“碧”来形容密斯·凡·德罗这座“巴塞罗那莞”。但如果我们说:“碧”这个词,在英语世界又很难表达出来,是Green还是Translucent?在中国人看来,这个两个词是可以达到通感的。尤其是从明代的文人看来。
明代的士大夫将自身的世界浓缩为“书斋”内的世界,经营自己的书斋,也就是观照自身对世界的看法,书斋其上的斋名则可以是其世界观的总括。这种文人生活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乾隆皇帝,在其颐养的晚年,皇帝虽拥整个皇宫,但勤倦之所,不过是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屋,因藏有三件书法名帖:分别是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和王羲之侄子王珣写的《伯远帖》。常人会误解,这三件稀世名帖就是“三希堂”得名之源泉吧?其实,“三希”乃“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也就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皇帝希望自身退隐下来,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