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奢华 > 家居 > 正文

谁能成为夏洛特·贝里安

2014-02-27 15:06 出处:来源: 精品购物指南

  有这样一些女性,无论她们走到哪里,身后总会留下一抹迷人的光晕。时间是她们的朋友,世界是她们的领地。夏洛特·贝里安便是这样一位女性。她慷慨大度、才华横溢;她勇于突破陈规旧习,追求永恒优雅的新鲜概念;她的眼中,看见的是一个美与实用功能完美融合的世界,一个在和谐平衡中履行生命誓约的世界。

  夏洛特·贝里安( Charlotte Perriand,1903~1999)

  才华洋溢的法国著名女设计师。她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现代主义运动的重要活跃人物,把当时工业设计的美学概念彻底改变,并延伸到一个更深层的境界。贝里安的设计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其中的经典作品影响至今。

  夏洛特·贝里安的重要作品

  1927年 贝里安曾被勒·柯布西耶工作室拒之门外,但不久后柯布西耶见到了她那件起名为“云”的书架(Nuage Bookshelf),大为赞赏,随机将贝里安招入工作室,开始了与之长达十年之久的合作。在工作室的日子里,贝里安与勒·柯布西耶、皮埃尔·金纳瑞一起设计了三件著名的椅子:LC2舒适扶手椅(LC2 Grand Comfort Armchair)、B301活动靠背扶手椅(B301 Reclining Chair)和B306躺椅(B306 Chaise Longue)。

  1953年 参与设计几内亚“法国大饭店”(Hotel de France)。

  1957年 设计了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国际联盟大楼 (League of Nations)。

  冲破偏见的设计师

  1903年,夏洛特·贝里安出生在法国的一个裁缝世家,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也许继承家业,成为一个裁缝看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是17岁时贝里安却选择了家具设计作为自己的专业。带着时代新女性的自信与气魄,贝里安一毕业便到当时名声大噪的勒·柯布西耶工作室(Studio of Le Corbusier)求职,不过柯氏一见应聘者是个年轻女孩,不假任何考量,当场便以“我们这里不做花边抱枕!”的理由将贝里安请了出去。

  说柯布西耶有性别歧视或许不太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境,因为在当时,即便被视为现代主义启蒙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虽然有一半的女性学生,但基本上被安排学习当时视为较适合女性的纺织品设计。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另一位中国才女——林徽因,1924年随丈夫梁思成一同赴美学习,也同样被建筑系拒于门外,只得转念美术。由此可见当时的西方社会即便已经接受女性担任设计工作,但仍将女性定位在“软性”设计的领域,加上贝里安毕业于一个传统的艺术学校,也无怪乎柯布西耶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她只是个女绣花工。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几个月之后,当勒·柯布西耶工作室的另一位成员皮埃尔·金纳瑞(Pierre Jeanneret)带着柯布西耶参观了贝里安自行设计的工作室,柯氏才不得不承认这位女设计师的非凡才华,他当下向贝里安道歉,并将她招纳进自己的工作室,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在勒·柯布西耶工作室中,贝里安用铝合金、玻璃、不锈钢等材料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用她自己的话说:“推动现代主义的源动力就是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现代主义不是某一种风格,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而艺术在居住中的延生,就是让人们居住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让环境满足人们最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贝里安设计出一系列现代设计史中的标杆之作。1928年,贝里安和皮埃尔·金纳瑞共同设计出著名的LC4躺椅(LC是Le Corbusier的简写)并拍下了一张宣传照,照片中横躺在椅上的便是贝里安本人,她优美的身段与墙上剪影相印成趣,朦胧中带有一丝神秘感,使冷硬的钢管家具顿时温暖了起来。而这把躺椅,后来也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纳为永久馆藏。

  贝里安与东方之缘

  在结束了与勒·柯布西耶工作室的合作之后,1940年,通过工作室的老同事——日本设计师坂仓准三的引荐,贝里安来到日本担任政府的设计与贸易顾问,指导日本更好地将本土设计品出口至西方,而这期间担任贝里安助理的正是后来也成为日本设计大师的柳宗理。在日本的几年中,贝里安在工作之余深入乡间,并对日本的民俗和传统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41年,她将自己的日本民间摄影及搜集到的民间工艺品整理后在东京及大阪的高岛屋百货进行为期一年的展览,毫不夸张地说,贝里安是是第一个开始懂得重视日本本土文化和艺术的西方设计师。

  有趣的是,贝里安在日本工作期间,正值台湾日据时期,当时大量的台湾竹制品销往日本,贝里安对这些完全取材自然、不用一钉一铆的民间实用家具大为赞赏。其中她最喜欢的是一种俗称“轿椅”的竹凳,贝里安不但把它搬到高岛屋百货的展览上,后来还将它带回法国。这种竹凳,正放可做大人的板凳,卧放则变成了一个儿童餐椅,实用又不失美观。这种至今仍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民间竹制用具,成了这位设计大师眼中最质朴而美好的设计。

  由于二战的影响,贝里安结束日本的工作后并没有能够马上回国,而是转道越南。在那里,她对当地的木工和编织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东方的传统美学对她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甚至阅读了日本设计师冈仓天心的《说茶》(Book of Tea)一书,对影响东方文化和美学的茶道和禅学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从此之后,贝里安的作品中,天然材料的运用比例明显增加,作品中也更多了一分简约清静的气质,而东方人亘古追求的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之道,也与贝里安毕生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向夏洛特·贝里安致敬

  对设计师来说,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人们铭记并成为经典也许是一生最高的追求。但夏洛特·贝里安留下的却远不止这些:人们不但记住了她的作品,她作品中那种永恒的优雅气质,那种简约却意味深长的境界,至今仍启迪着世人。

  不久前,时装品牌Louis Vuitton推出了2014年春夏Icones系列时装。这一次,夏洛特·贝里安成了时尚设计师的灵感缪斯,每一件时装作品的印花和色彩上都能隐约所见对夏洛特设计的致敬。仿佛来自山顶的一缕清风,这些时装的图案仿佛是建筑师笔下的线条,营造出永恒的女性优雅气息,并将虚幻与精准、轻盈与工艺、自由与实用结合在一起。

  贝里安曾经说过:“我用可互换的‘模块’组成了衣橱,正如我对标准化所探索的那样:4条长裙、短裙的下装以及针织衫、衬衫、胸衣的上装,这些模块相互组合,足以有至少16组不同的搭配。再加上围巾、披肩、各式各样的珠宝和手套,我组合出了太多惊喜和梦幻——看似风格恒定不变,实则从未重复自我。”这种“模块组合”的概念,也深深渗透进了Louis Vuitton 最新推出的Icones系列中,每件单品就像是夏洛特·贝里安的多彩模块作品,可灵活转换以配合穿衣者的需求和心境,像是雨天的风衣,晴天的短裤,工作时候的皮裙,特殊场合的丝绸长裙。不过,一时而起的某个念头可能会轻易把这些组合打乱:每件单品的“模块化”可以任意组合,打造出独到的个人风格。从这位已经离世的女设计师身上,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一种极具创造性、勇于冒险的精神,在她的时代中,她扭转了人们对女性设计的偏见,她敢于挑战传统,将东西方的文化融入设计理念之中;她饱含热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那些充满现代感的设计即便是瞬息万变的潮流也很难将它们抛弃。她的“看似风格恒定不变,实则从未重复自我”,已经成为20世纪最鼓舞人心的女性宣言。与此同时,“水上之屋”是夏洛特当年针对理想型度假住宿而创作出的草图,但从未实际建造。如今路易威登使其梦想成真,并在2013年迈阿密艺术周期间(12月3日~8日)进行展出。

1.Louis Vuitton向夏洛特致敬推出的春夏Icones系列。

2.夏洛特·贝里安“水上之屋”3D图

3.作品“竹质躺椅”

4.作品“B301 Rreclining Chair”

5.作品“LC2 Grand Comfort Armchair”

[ 今日头条 ] TODAY TOP NEWS

[ 美图精选 ] PHOTO
[ 热点新闻 ] HOT